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行业热点 >  > 正文
SONY A6700和A7C2选择的权衡与思考
来源:哔哩哔哩  时间:2023-08-31 07:32:05
字号:

作为一个视频工作者(视频后期打工人),19年入坑摄影的器材党,在参数的筛选+有限的预算+姨夫的信仰加持下,购入第一部微单相机SONY A6400。4年后(退坑2年去玩公路车了),面对新器材不禁动起了升级的想法,下面从一个参数党的角度选择一下最适合的相机。


(资料图)

先交代一下背景:

原SONY A6400用户,目前机身已经出掉(4年"血亏"1千元),一颗SONY E16-55 ,一颗E70-350 G;

主要用途是家用,游玩会带着,拍视频练调色;辅助拍个商单;

首先,选择索尼的原因:

作为一个新晋调色师,最为看重的是调色空间和宽容度,这一代的索尼相机全系10bit422,4k60起,以及s-log3的曲线,一条接近arri logc的曲线让调色师爱不释手,肤色也有些许优化(后期还是需要矫正);

家用为主十分看重重量体积,不是职业干商单的没必要上大机器,索尼2023年发布的相机都是以轻量化著称;

E卡口镜头群,虽然我还是原厂用的多(确实好看),但是想玩部分焦段的时候副厂一定能补充且价格低廉;

AI对焦,不拍电影,索尼的对焦就是“最好”的;

然后就是机器的选择,当看完6700发布会后,果断某鱼上架6400;在预定等机器的期间,得知C2要发布了,正好又非常喜欢20-70G这颗镜头,所以动摇了要不要升级全画幅,主要是16-55价格又涨上去了,二手价格和全新的2070差不多,期间还看了ZVE1,+这个价格视频神器,说是拍照也还可以。

毫无疑问,视频方面:ZVE1>A6700≥A7C2,6700有4k120,C2有全画幅7k超采4k30。

照片方面:A7C2>A6700≥ZVE1,6700有机械快门,E1是全画幅。

但是我先把ZVE1排除了,全塑料机身,做工一般,机身操控较差,不适合把玩的器材党;虽然有新一代标志性的模式波杆,但是没有换档拨轮,对于双修党太不友好,其次就是价格最高,可能过剩的视频拍摄性能,我大概用不到iso12800,这个双原生没有EI感觉操作不来。

然后就是A6700对比A7C2,先说共同点和部分人眼中的缺点:

单卡槽。我完全不排斥单卡槽,因为我确实买不起2张V90 128G;CFA通用卡槽是不错,即使有了我大概率还是SD卡,CFA+读卡器也买不起,UHSII的SD卡直接插我Macbook Pro上多省事。数据安全性上,至少我们公司两台A7S2这么多年也没出过问题,反倒是不同规格的卡在特定双卡录制的规格下容易出问题(个人观点无科学依据)。

散热。测试数据确实不好看,但我的使用场景远达不到测试场景,片场估计也没有这么大强度的4k120/60的持续拍摄,用4k120长时间录制更是毫无意义,4k120的长镜头,剪辑和DIT看了想骂娘。

处理器。对比应用的常见3块传感器,1300w像素小裁切的4k120(压力不大),2600w像素裁切的4k120(有点吃力),3300w像素裁切的4k60(直接崩盘)。确实算力有限,我个人观点单卡槽和过热问题都是将就这颗处理器,小机身本身散热不好,双卡的热量更没法控制了。FX30强制的风扇启动表示需要用全力去算这颗aps-c画幅的2600w像素传感器(6k超采确实牛逼)。

A7C2,参数方面毫无惊喜,小号M4,背刺M4的7级防抖及包围对焦,13999确实让我犹豫了5分钟,但考虑到比6700贵了4000,裁切的4k60终归是难受的,没有120及240,说好的R5屏幕也没有,小手柄。但是!拨浪鼓解决了!不足以打动我,这代处理器不够让我上全画幅,还是等下代3300w像素无压力6k60/120 10bit422无裁切吧。

A6700,对于我目前来说是最省事的配置,只需换个机身,16-55除了重和无OSS没缺点,70-350更是APS-C的必入镜头,包括10-20G,11 等,价格和体积都有优势。

2030年索尼的相机硬件规格基本都类似,w元内的6700显得尤为突出。

也要用尽处理器的2600万APS-C的传感器明显不亏,6k超采4K60极小裁切,V60的卡也能录制,将会和4k30成为我默认录制规格;

都是103w的屏幕,一样的手势操作;完美的手柄大小;

据说还不错的防抖,6700的一小步,索尼的一大步;

最合理的模式转盘,终于不会拍出s-log3的照片了;

双原生就当白给,后期降噪14档变15档,是真牛逼;

突然想写一篇文章,写的比较仓促,个人意见多包含,意思到了就行了。

友善交流。

标签: